178副业之家:为什么总是觉得钱总是远远不够?

为什么我们没有钱做我们喜欢和认为有意义的事,而为了糊口和养家做着不喜欢并且看不出对社会有何用处的工作?为什么我们明知道一些事会破坏环境,还是为了钱继续做下去?

面对这一切,我们会对世界失望、怨恨和抑郁,我们想寻找一个答案。

在2013年,我读了一本书,认为那是对我们的经济以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危机,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解读。那是Charles Eisenstein《Sacred Economics》,全书paperback版469页,而我是前所未有地花了两天从头到尾一口气把它读完,好像我想知道的所有答案都在那儿。

178副业之家:为什么总是觉得钱总是远远不够?

但事先声明:其实你没有必要看这本书,如果你觉得世界一切运作良好,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话,你大可把它放下。作者也没有花太多唇舌解释世界有多不对劲,但那种不对劲,你可能已感觉到,全世界也有很多人感觉到了,从生态、政治、经济到精神,都存在很大问题,甚至是危机,有崩溃的可能。这样的话,这本书的论点很值得你去仔细参详。

现行金钱制度底下,稀缺是必然的,增长也是必需的

作者在第一部分,说明了为何我们现行的金钱制度是问题的根源。

在现代的金钱制度底下,金钱是随着银行创造信贷制造出来,也就是说,每一块钱背后都有一笔债项在背后。

由于借钱是有利息的,所以在任何时间,债务都比现存的货币多。所以大家需要竞争,赚到别人的钱,去还自己的债。

就像音乐椅一样,十个人九张椅,就算大家有多努力,总会有人还不起钱,跌入贫穷的深渊。

也因为利息,银行只会借钱给后来带来更多钱的人,所以经济增长变得必要。

经济增长是什么?就是更多的商品和服务。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?简单来说就是「化公为私」,一是把土地和自然资源据为己有,变成商品,农地起楼炒卖,热带雨林被砍伐殆尽,把木材出售或种植更赚钱的作物;二是把以前可以自己做或社群互助的行为变成付费服务,例如以前家庭主妇自己带小孩,有事外出会交给邻居照顾,现在都请外佣和上无数的兴趣班,照顾长者的责任也由家人转移给老人院;文化艺术也被化为知识产权,代代相传的故事和山歌被电影电视和流行歌曲取代;连心灵的需要也被商品化,正念减压成为收费高昂的课程,街上宁静的视觉和听觉空间也给广告占据。

简而言之,要维持今日的金钱制度,需要不断把地球上的自然资本、社会资本、文化资本、和心灵资本转化成为金钱,但问题是,今日这些资本已经所余无几了。

可以商业化的服务由医疗到教育到托儿到养老差不多都商业化了,物品和娱乐的过剩(想想那300件衣物的衣柜和50对鞋的鞋柜,想想网络上听不完的歌、看不完的影片、读不完的文章)已经超越我们一个人一个身体24小时的消费能力了,更重要的是自然资源的快将耗尽,包括雨林、土壤、鱼获,也包括地球承受垃圾、污染和温室气体的能力,都在提醒我们去到某一个位置,无论怎样努力也没法再带来经济增长了。

当经济再没有办法成长,之前的债务便会大面积违约,形成债务危机,然后是贫富两极化、社会动荡、甚至是战争,引致我们所知的金钱制度的崩解。

我们需要另一套金钱制度,但首先我们要问,为什么我们会创造出这样一个金钱制度?作者认为这是因为世界观的问题。

任何文明都有自己的一套世界观,包含「我是谁」和「我和世界的关系」。作者指出我们这一阶段文明的主流思想,是认为「我」是独立的个体,和其他人分离,和自然也是分离的。如果我想得到更大的福祉,甚至只是要生存,就要不断和其他人竞争,追求自利的最大化;要借着理性和科学理解世界,最终达致完全控制世界和征服自然。为了自利,我们要占有,有了还要更多,所以就想拥有财富,囤积财富,并以此赚取更多。

我们愿意借出金钱,就是为了之后得到更多的金钱,这就是利息。土地等其他资产也一样,只是利息变成了租金。

问题是,这套世界观创造的世界正在崩解中,在我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没有共鸣,新的科学也陆续显示这种世界观是误解。这是一个文明的危机,要渡过这个危机,进入一个新的文明,我们需要一个新的世界观,以及建基于该世界观的社会、经济和金钱制度。

取而代之的,是怎样的金钱和经济制度?

我们将会了解到「我」和其他人是相连的,和自然也是相连的。要把这种世界观反映在经济和金钱制度上,作者认为我们的制度需要以下的改变:

  1. 负利率:可以鼓励金钱流通而非囤积,有效逆转贫富两极化。假若你把钱放在银行,银行每年会收你5%利息,那你会宁愿把钱以零利率借给他人,或者把它花掉。大自然里,一切腐坏并回归土地,为何唯独是金钱例外?
  2. 向资源(包括土地)和污染而非收入征税:没有人应该单单因为囤积资源而致富,向他们征税可以减少贫富悬殊;另一方面最善用资源的人仍然能够赚钱,保存了令社会进步的企业家精神。
  3. 经济和货币本土化:本土经济一来较环保,二来更有效建立社群;本土货币促进本土经济和本土商业,把货币留在当地社区。当生产和交易本土化,对当地的社会及环境影响会变得明显,我们更难对现时全球化经济下的剥削劳工和破坏环境视而不见。
  4. 社会红利(无条件基本收入):这一来是把共有资源带来的财富分享给每个人,令财富分布更公平,二来当人们不再因为生活压力而被逼工作,他们的创意和服务他人的潜能便得到充份释放。数百年来的科技进步理应为我们节省大量工作时间,但因为经济增长的需要,我们在生产力提升之后,都选择增加生产而非减少工作。但当经济再没法增长的时候,便会涌现大量失业大军,在现行制度下这等如贫穷、财富两极化、和因需求不足形成的经济萧条。与其创造没有意义的「工作」养活大部分人,不如派钱让他们不要「上班」,花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。世界有大量工作急需我们去做,例如照顾病人和弱势社群,修补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等等,只不过那些工作赚不到钱而没有人做而已。
  5. 经济负增长(或「经济纤体」):无限的经济增长不能在有限的地球实现,这是生态常识。当我们不再破坏大自然,当我们把商品和服务变回DIY和社群互助,经济(准确点说是GDP数字)必然会下滑,但这不是问题,正如人到了十来岁停止长高并不代表他不再成长一样。原文degrowth通常中文译作「负增长」,但这词在经济论述中有比较负面的意思,为了表示degrowth是一件好事我倾向使用「经济纤体」一词,减掉的GDP就像减掉多余脂肪一样叫人高兴。

在个人层面可以做什么,迎接和促成这种转变?

如果说《Sacred Economics》比其他经济著作有什么突出之处,那就是第三部分关于「我们可以做什么」的建议了。从旧世界进入新世界,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,需要我们思维和行动上的转变。书中的一些建议,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本人消费、工作(包括义务工作)、投资的生活和想法,分享几点:

  1. 学会接受别人的恩惠:在现代社会,我们都习惯了「货银两讫,不拖不欠」,经济独立,不靠别人,这也是金钱交易的方便,但是这种独立也代表着疏离(交易完成两者再无瓜葛),代表害怕和其他人产生连系,害怕因为感恩而感觉有义务要回报。当我们体会自己不再是独立个体,就会愿意和他人建立连系,不怕欠人家人情债,也不介意有能力的时候回报他人,这种恩惠的互相流通才能建立紧密的社群。要学会大方地奉献,先学会大方地接受人家的恩惠。
  2. 不囤积:物品或金钱都不要累积多于生活所需。不要为了显得清高,而是发现放手带来的轻盈和自由。我们为了安全感而囤积,以备不时之需,但面临经济系统的巨变,囤积再多也没有安全感,反而拥有得越多,负担越重。
  3. 建立社群:现代先进国家社群的瓦解,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需要其他人,因为一切生活所需都可以用钱买到。我们要重建守望相助的社群,需要创造「我们需要大家」的环境,彼此帮助,让恩惠在社群中流通。但我们不能以废除金钱或放弃科技逼使社区中每人都倚赖对方,而是想办法满足今日无法满足的需要,例如真正的连系、美丽、爱、健康。
  4. 量力而为:有时你内心会害怕,无私的奉献得不到回报,甚至连自己的生活也有困难。那时你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,不要勉强自己。「恐惧」不是需要克服的敌人,它的存在可以帮助你避免危险。在能力范围多贡献一点,直到你发现你的恐惧由保护你变成限制你的时候,你才勇于突破它。
  5. 有余钱的要好好运用:有些人因为家族或自己的工作有一笔钱,那也是上天的礼物,把它随便花掉或任意捐赠也是浪费,应该把它好好运作。最好的方法是把它投放在建立社群和修复自然之上。不要为了累积更多的金钱,而是把钱分享给最有需要的人和事身上。

以上是尝试用中文简要地阐述《Sacred Economics》的主要内容,本书论述范围甚广,所以很多例如人性、自然、历史和金融的详细内容并未能在这篇文章包括在内。

网络营销

518副业论坛:有钱人和富人之间的区别

2020-7-27 11:40:32

网络营销

小蜜蜂副业:到底什么是互联网运营?

2020-7-27 16:46:23

欢迎加我好友,一起探讨互联网项目。关注林歌笔记(https://www.husiyu.com),关注更多精彩!
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